越來越多的治病游客前來印度,以第三世界的價格享受第一世界的醫療。印度衛生署一位官員表示,去年有15萬“醫療游客”來到印度求醫,這個數字逐年大幅增加。這位官員認為,這是印度服務業全球化的表現,印度有機會成為“世界醫院”。
但在制藥方面,中國顯然領先一籌。印度《經濟時報》報道稱,美國醫藥咨詢服務公司IMS Health的副主席雷蒙德希爾說:“中國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已經走在印度前面。”根據該公司最新的數據和估計,中國藥業市場規模到2010年將達到220億美元,成為全球第5大市場,而印度到那時還不會進入全球前10位。
瑞士羅氏集團制藥業務負責人威廉?伯恩斯在最近訪問印度時卻在贊揚中國。他說:“目前中國政府對投資制藥業的鼓勵措施要比印度力度大,印度此方面的努力要落后于中國。我們要看印度是否也像對待軟件行業那樣,將打造制藥業列入議事日程。”他還表示:“公司更看好中國的最主要因素是中國的專利環境要比印度好。”
那么,是否如同PC硬件和軟件生產,中印在醫藥和醫療方面也會在世界各逞勝場?
銀河證券研究所醫藥方向研究員劉彥明告訴《國際先驅導報》,目前中國和印度在醫藥醫療方面確實有比較優勢,但是雙方都面臨巨大的困難。中國的醫藥目前原料藥居多,跨國藥企現階段對中國更多的也是關注,比如中國恐怕只是輝瑞1%的市場,離“世界藥廠”的理想還很遠;而印度“世界醫院”的希望也并不現實,醫療都有自己的服務半徑,難以輻射全球。同時,西方國家都有完善的醫療保險體系,印度想參與這個體系也很困難。
劉彥明表示,中國在醫療方面,就水平而言并不遜于印度,但是中國醫院管理水平的低下阻礙了中國醫療國際化之路。